新闻资讯

聚焦老廖家动态,掌握行业方向

<strong>新闻资讯</strong>
首页新闻资讯记者走进红色巴中重走长征路 老区看巨变

记者走进红色巴中重走长征路 老区看巨变

2011年06月25日新闻资讯

核心提示

  6月12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重走四川境内红军长征路”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多家省级媒体近60名记者兵分四路,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用生动的画面、充满崇敬的笔触,重温在革命战争年代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16日,“重走红军长征路”第四采访团的15名记者进入巴中红色老区,巴中日报记者随同第四采访团一起,历时4天,沿着革命先辈们所走过的征途去体验和感受那血染的风采。同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巴中老区人民发扬红军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所带来的巨变。

  空山坝上话红军

  历史长镜头

  通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川陕苏区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战略转移,涉渭河、翻秦岭、越巴山,由陕西经通江县两河口乡进入四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此,通江也成为全国苏区中两个模范县(瑞金、通江)之一。通江县在中国历史上功绩显赫。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徐向前元帅、许世友、王树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通江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运筹帷幄近3年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有446位将军在通江戎马倥偬,历经空山战役等数百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毛浴镇召开的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成为光耀千秋的“红军精神”。

  现场回访

  空山不再“空”16日下午,我们到达通江,在去往“空山大捷遗址”的途中,路过两河口乡。“当年红军从陕西的大树坪进入通江两河口乡。”两河口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对面那座山是陕西地界,所以两河口乡被称为“红军入川第一镇”。从山底出发,汽车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艰难地行驶着,回想当年红军走在这条路上时,四处危机四伏,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意味艰辛、付出、牺牲……这更让我们感受到今天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经过约两个小时车程,终于到达空山乡。大山绵延,云烟袅绕。我们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寻找当年空山战役的“影子”,深红色雕窗和大门、红瓦白墙,一排排充满浓郁川北民居特色的房屋跃入眼帘,宽敞的水泥路环绕着整个空山乡。  1933年6月,在这块当年红四方面军曾经激战过的地方,红四方面军的红10师,红11师,红12师和红72师,在空山一带,和敌人经过三天的激战,歼敌7个团,5000余人。“空山大捷”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巩固了基础。

  雨越下越大,我们并没有停下“重走红军长征路”的脚步,随同的成都日报记者郭薇说:“我们要学红军,不怕苦、不怕累!”,大家冒雨来到了空山战役遗址处,高耸的石碑上镌刻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开旧乾坤”。当年红军要建立新中国的决心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闪光灯不停地闪烁、快门声“啪啪”地响着,采访团的成员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当年红军豪气冲云天的斗志和理想。雨下得像瓢泼一般大,整个空山乡笼罩在雨雾迷蒙中。但大家都不愿意停下追寻的脚步,在空山乡乡长刘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离空山乡乡政府500米处的红军洞,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红色旅游景点。

  刘峰说,当年红军就驻扎在这个山洞里。我们准备到洞里一看究竟。通往洞口的是一条约5米长的小路,说是小路,其实就是一光溜溜的陡坡,加上下雨,如果要上到洞口,实在很艰难。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费了好大一阵力气才进入洞口。洞身与洞口截然相反,走进去,豁然开朗,洞很高,很大,洞壁上凿有很多小孔。每隔两米处便有整齐的一排小孔,一共四排,正当大家迷惑时,刘峰说,这些石孔是当年红军用来插放木头的,再在木头上面铺上木板,红军就在上面休息,一共搭建了四层,整个洞可容下500多名红军居住。大家在感慨之余,不禁为当年红军聪明的智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肃然起敬。

  听说空山有当年红军打仗时留下的战壕。从红军洞下来,大家都想一睹为快。于是继续上山,经过一片密林,终于来到目的地,一排排约1米深的战壕修建在山顶的悬崖峭壁上。站在战壕里,遥想当年红军在硝烟中痛歼敌军的豪情,我们仿佛看到战士们紧握着枪,蹲在战壕里,千万双眼睛,盯着万恶的敌人,枪口对准了敌人的脑袋。

  据当地人说,截至目前,他们在空山上发现的战壕有很多处,其长度共计500米左右。

  空山战役遗址、红军洞、战壕都深刻地记载着红军战士曾经同敌人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红军精神鼓舞着世世代代的空山儿女。如今,空山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生活发生了巨变。空山蔬菜远销川陕两省,空山黄牛以个大、体壮、肉质好被列入“世界名牛”,空山马铃薯品质优良,空山乡已成为川东北马铃薯种源基地。目前,海拔1150米的空山乡,依托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及美轮美奂的景色,正积极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王坪村里祭英魂

  历史长镜头

  在1933年恶劣的环境及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位于沙溪镇王坪村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死扶伤,医治了千千万万红军伤病员,为革命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因医治无效为国捐躯的烈士被集中安葬在医院附近的王坪村和廖坪等十三个墓区。为永远铭记长眠在川陕苏区大地上的烈士英名。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自发修建了红军烈士墓和墓碑,1935年春,国民党还乡团推倒墓碑,当地群众舍生忘死,深夜挖坑将墓碑深埋于土中,墓碑才得以幸存。新中国成立后,墓碑出土重见天日,陵园几经修缮和扩建,始成规模,1988年,国务院将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及墓碑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并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现场回访

  “红色第一村”正在建成

  17日上午,天仍旧下着雨。我们来到了通江红军广场,拍下了广场中央的大型火炬雕塑,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好像革命的火种燃遍巴山,同时大家还参观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旧址。

  “到通江,不看红军烈士陵园,等于白来”。我们从通江出发,乘车直趋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两个小时后便到了。拾级而上,两侧整齐的塔柏苍翠欲滴,一座高大的纪念墓碑赫然映入眼帘:纪念碑呈塔状,顶部四角微翘,碑体正中竖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有联,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是革命的先驱”,横批是“万世光荣”。纪念碑两侧各安放了一门用石头凿成的迫击炮,显得庄严肃穆,碑前堆放着鲜花和数个花篮,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而更多的是激动。

  在纪念碑前,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们敬献了花篮,并深深地鞠躬。  1934年,红四方面军总部在陵园修建烈士纪念墓碑,以褒扬烈士的丰功伟绩,并由时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请来当地有名的石匠罗吉祥等二十余人镌刻雕琢,同年10月落成。

  该座纪念墓碑建成后,还经历了一番曲折。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馆长介绍,1935年春,红军北上,以大地主王笃之为首的还乡团准备掘坟毁碑,当地群众于深夜悄悄将墓碑深埋于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

  继续往上走,一座巨大的坟冢出现在眼前,上面长满了茵茵绿草。馆长告诉大家,这是一座集墓,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红军集墓。由于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缺医少药,医治无效死亡,就地安葬,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愈来愈多,没有那么多棺材,就用地主家的楼板做成“匣子”,一穴多人,挖大坑集中埋葬,形成了偌大的红军烈士集墓,安葬于此集墓的红军烈士共7800名。

  在红军烈士陵园不远处,坐落着一栋老屋,老屋右边的小山丘上还有几处房子。“这就是总医院党委办公室,旁边是张琴秋的办公室。”据遗址工作人员介绍,总医院下设政治部、军医院、分医院,还有手术部、中医部、西医部。当年,战事紧张,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受伤。为了医治伤员,总医院从当地招聘了大量名医,后来还创办了卫校和中医培训班。

  在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里,陈列了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通江的活动史实,除了有文字图片外,还有兵器、货币、分田证、公文包、石刻标语等实物。在模拟战场前,随着阵阵嘹亮的冲锋号的吹响,机关枪声响不绝于耳,轰隆隆炸弹爆炸的声音延绵不绝,在青山丛中腾起阵阵硝烟。红军战士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我们都屏息凝神,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当年战争现场。

  王坪村,这个曾经救治过红军伤员的地方,如今,党委、政府正在按照“一水二路三电四房五产业”的要求发扬红军精神,强力推进王坪村新农村建设农房风貌打造。创新发展新路子,用改善环境等来促进社会文明新风。在沿途中,我们看见,一座座农房风貌打造现场,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具有川北民居特色的新房错落有致。随行人员介绍,省工商局“挂包帮”王坪村,目前已向该村投入资金240多万元,启动农房风貌打造160余户,完工126户,改建学校旧房400平方米,建村委会活动室250平方米,完成覆盖250人的安全饮水工程。目前,该村正在全力打造“红区第一村”。三年后,王坪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恩阳古镇谈红史

  历史长镜头

  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巴中县城后,为了进一步反击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于1933年6月红军相继解放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